“十四五”期間海關現代化建設取得長足進步
8月25日,國新辦舉行“高質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規劃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。海關總署署長孫梅君在會上表示,“十四五”以來,全國海關忠誠履行守國門、促發展職責使命,著力提升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,海關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,為高質量發展、高水平開放提供了有力支撐。
促進高水平開放邁上新臺階
孫梅君介紹,“十四五”以來,我國海關年均監管進出口貨物52億噸、貨值41.5萬億元;累計查獲涉政涉槍涉爆等違禁物品515萬件,檢出傳染病70余種18萬例,處置不合格商品20多萬批次,堅決把不安全風險擋在國門之外;綜合治稅,依法征管,累計征稅9.7萬億元;保持打擊走私高壓態勢,累計偵辦走私犯罪案件2.3萬起。
通關便利化方面,國際貿易“單一窗口”已成為我國與世界貿易聯通的“數字門戶”,“一網通辦”事項達到25大類964項,基本覆蓋了跨境貿易全鏈條全環節,線上、掌上通關辦事已經成為常態。公鐵??铡岸嗍铰撨\”監管模式,讓全程物流“一次申報”“一單貫通”?!爸腔勐脵z”覆蓋80%的航空口岸,旅客可實現無感通關、快速通關。通過持續開展跨境貿易便利化專項行動,口岸營商環境明顯改善。
與此同時,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邁上新臺階?!笆奈濉币詠?,我國新增和擴大開放口岸40個,總數已達311個,基本形成水陸空立體化、東中西全方位口岸開放布局,“關通全球、物達八方”讓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更廣泛、更密切。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從“點對點”向“樞紐對樞紐”轉型升級。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各地對外開放的新高地,以不到兩萬分之一的國土面積,貢獻了全國1/5的進出口總值。
“我們正全力以赴做好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各項準備工作,出臺海關監管辦法,完成‘二線口岸’驗收,上線智慧監管平臺,近日還將發布‘二線口岸’報關規范等3份制度文件,確保于12月18日正式啟動?!睂O梅君透露。
此外,我國創新跨境電商、海外倉、“保稅+”等新業態監管模式,促進區域協調發展,外貿新動能加速提升,產供鏈更加安全穩定。孫梅君提到3點:一是出口“含新量”更足,2024年“新三樣”出口比2020年增長2.6倍;二是進口來源更廣,“十四五”期間新增準入81個國家(地區)的271種農食產品,大宗商品、先進裝備、關鍵零部件進口多元化;三是區域結構更優,東部地區穩量提質,中西部地區發力起勢,進出口年均增長7.9%。
統計數據顯示,2024年我國貨物貿易總額達到43.8萬億元,連續8年穩居全球第一。今年1—7月,進出口同比增長3.5%,其中出口增長7.3%,我國外貿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。
孫梅君強調,我國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,反對單邊主義,反制霸凌行徑,貿易多元化之路越走越寬廣?!笆奈濉币詠?,我國對外簽署合作文件519份。2024年,我國對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合計進出口22萬億元,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比重首次超過50%。我國已成為全球157個國家(地區)的前三大貿易伙伴,與東盟、拉美、非洲、中亞等新興市場的進出口年均增長10%以上。
海關特殊監管區域“挑大梁”
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是經國務院批準設立、實施封閉管理的特定區域。作為對外開放的新高地,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貢獻了全國1/5的進出口總值,其海關監管模式可以概括為“一線放開、二線管住、區內自由”。
“說它(海關特殊監管區域)特殊,原因有兩個。”王軍介紹,一是政策優,進口入區可以享受保稅、免稅,許可證件管理相對寬松,出口入區可以享受退稅,多重政策紅利疊加形成助力企業發展的“強力磁場”;二是功能全,區內可以開展保稅加工、保稅物流、保稅檢測和保稅維修,多元業態匯集形成促進外貿增長的“強力引擎”。
“十四五”期間,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新增19個,總數達到174個。在數量增加的同時,布局更加優化,已實現全國各省區市全覆蓋。2024年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進出口值比2020年增長超過三成,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“增長極”。
王軍總結,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主要成效可概括為“四大平臺”。一是跨國產業的承接平臺。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吸引了一大批高技術含量、高附加值的國際制造業巨頭入駐,同步帶動國內投資,輻射周邊經濟,促進配套產業快速發展。比如,重慶市依托海關特殊監管區域,以六大國際知名品牌為龍頭,配套2300多家本地上下游企業,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,全球每3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“重慶造”。
二是開放發展的關鍵平臺。河南、四川、重慶這些既不臨海又不沿邊的中西部省份,憑借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加持,近年來外貿增速迅猛,這些省份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進出口值占到本地外貿的一半以上??梢哉f,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有力推動了“陸海內外聯動、東西雙向互濟”開放新格局的形成。
三是新興業態的培育平臺。近年來,檢測維修、融資租賃及期貨交割等新業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蓬勃興起,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深度融合,價值鏈、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,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。
四是制度創新的試驗平臺。在國務院復制推廣的自貿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中,涉及海關的改革有68項,其中18項來自海關特殊監管區域,充分彰顯了制度創新“試驗田”作用。
王軍表示,下一步,將持續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向功能多元化、產業高端化、貿易便利化、管理協同化轉型升級,為服務我國高水平開放、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。
智慧海關建設步伐加快
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賦能“雙輪驅動”,加快智慧海關建設步伐,網絡化互聯、數字化感知、智能化分析、自動化作業的海關監管服務新形態正在形成,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大幅提升,走在了世界前列。
2014年12月,中國海關與世界海關組織合作開發的全球“智慧海關”上線。目前,注冊國家(地區)已達到142個,為全球海關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。
孫梅君介紹,智慧海關建設主要呈現四大特點。一是裝備設備更智能,廣泛應用了檢查機器人、非侵入式檢查設備。以進口鐵礦石為例,在卸貨通道上加裝近紅外光譜議、高速圖像識別系統和自動采樣機器人,可以邊卸貨邊檢查是否屬于固體廢物、是否夾雜其他物品,平均壓縮通關時間15個小時以上。此外,口岸還配置有H986集裝箱檢查系統、行李郵遞物品CT檢查設備等,可以通過智能審圖,快速識別偽報、瞞報和違禁物品。
二是數字賦能更深入。比如,在跨境電商監管領域,打通海關與平臺企業、支付機構的數據通道,實現電子訂單、支付單、物流單“三單”的智能比對,合規商品“秒級”驗放,最高處理速度可達每分鐘8.5萬票,滿足了快進快出和優進優出的需要。同時,上線進出境郵件“一站式”辦理平臺,線上辦、方便辦、免費辦,受到了用戶歡迎。
三是風險防控更精準。開發大數據智能風險布控模型,從100多個維度,對每份報關單實時進行風險甄別,自動布控攔截高風險報關單,查獲率比隨機布控提高16個百分點,有關案例已入選世界海關組織《經修訂的京都公約指南》。
四是通關服務更高效。比如,推廣遠程視頻查檢模式,企業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實現隨報隨檢,壓縮通關等待時間80%以上。此外,通過電子申報、聯網測溫、圖像識別等方式,實現旅客無感通關、快速通關。
孫梅君表示,我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,為智慧海關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。中國海關監管服務的體量大、鏈條長、領域廣、類型多,也為智能科技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?!笆逦濉逼陂g,將進一步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,加快智慧海關總裝集成、業務模式系統重構,全面推進海關工作現代化。(夏小禾)







